生鲜发展
生鲜区域购买分析
生鲜采购模式
倒闭分析
2016年4月7日 美味七七暂停营业,后证实已破产。作为农产品生鲜电商的先驱,美味七七并不是第一个倒下的“先烈”,在此之前,已有北京的优菜网、广州的谊万家、济南的买菜网、上海的天鲜配、福州的家百福等一批农产品电商企业已经“作古”。其死法各异,但种种说法都是表象,透过现象看本质,其致死原因原因则大致如下:
资金链断裂
生鲜电商平台普遍走烧钱补贴模式,模式整合过大,资产过重,不能融到下一轮资本即说再见。
产品质量问题
《新京报》曾调查过,美味七七的对外贸易经营者备案登记、进出口工商经营范围、海关编码等关键资质缺失,有委托国内批发市场加工的可能。海关系统中没有显示对应的海关编码、报关资质等信息。在商务部的对外贸易经营者备案登记系统,美味七七也没有相应备案信息。而没有这些信息的话,是不可能从事跨境电商业务的。
优菜网没有体现出本身的“优”来。优菜网一开始的时候做的是有机蔬菜,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可是做了一段时间之后,发现很多所谓的有机蔬菜都是假的,于是又转做普通蔬菜。这样一来就背离了其本身“优菜”的宗旨,再加上普通蔬菜的质量无法得到保证,使得客户的体验大打折扣,也直接导致了很多客户的流失。
标准化模式难已实现
如家百福作为实行线上线下双渠道销售模式的生鲜电商,家百福最大的问题是,标准化的模式一直没办法解决,导致其售卖的生鲜食品价格几乎等于其他地方的两倍左右,造成成本过高,消费者望而却步。这是电商的大忌之一,因此关闭也就在情理之中了。对于生鲜电商而言,标准化模式是立于不败之地的保证,电商的标准化包含很多内容,货源充足,价格透明,配送统一,品质保证,退换简单等等。但生鲜电商因为还主要是创业型公司,面对的用户消费频率不高,对价格比较敏感,品质很苛求等,这样双方就会产生很大的供需矛盾。
与标准化工业产品不一样,农产品由于产地和种植时机不同,即便同一种产品,其口感也差异很大。以2013年倒闭的北京的优菜网为例来说,有一次优菜网采到了一批非常好吃的苹果,消费者品尝之后就觉得优菜网的苹果好,但下一批采购的苹果不是前一批苹果同一产地的。虽然看起来大小、颜色差不多,但口感相差实在悬殊,因此使得优菜网流失了不少客户。尽管优菜网花巨资建设了冷库,并将生鲜保存在冷库中,但由于冷库的温度没有得到很好的标准控制,因为不同的蔬菜对保存温度要求不同,一些蔬菜在冷库中已经被悄然“冻死”,后来发生的“冷冻蔬菜”事件使得优菜网在半个月时间内,订单量由500单迅速下降到200单,也使得优菜网陷入亏损的边缘。
自建物流不堪重负
生鲜电商自建物流几乎都出现了大面积亏损,而亏损的主要原因都是因自建冷链物流而还要标榜“全程冷链”,而所谓的全程冷链其实就是“冰块+棉被”等“土冷链”。出于成本考虑,部分配送站点甚至舍弃了加冰块保温的环节,直接使用泡沫箱在高温下配送冷鲜食品。在实际递送环节中,配送入宅时“泡沫箱+保温冰袋”已开始成为通用模式,甚至在常温下进行。最主要的原因除了配送成本仍居高不下之外,还因为订单量不足,我国的消费者还没有网购生鲜的习惯,将会在很长一个时期内导致生鲜订单量不足,而盲目降价也不是办法,优菜网的关闭就是源于蔬菜的客单价太低、利润太小,所以宁可关闭也不愿选择走第三方冷链物流配送。
透过现象看本质其实就是卡在了生鲜配送最后一公里成本问题上。为什么其他电商做得风生水起,生鲜电商却做得独步艰难呢?唯一的区别就是温控保鲜,而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解决两个问题:一是配送方式,二是配送装备。比如优菜网的菜箱子,一个已经非常好的创意,但是在小区住户安装面临材料费和按照费等成本问题,物业不支持,以及箱子的保温问题。
其它盲目扩大经营范围,企业运营环节太多,盲目扩张,不能提供更好的购物体验等都多少存在问题。
总体来讲,北上是生鲜电商聚集较多,资本关注度高。东部电商平台比其它区域多。调查时间截止2016年6月份,从调查对象为目前已融资并上线运营或者曾经被报道运作的电商平台,共计52家:易果生鲜,甫田网,菜管家,天天果园,沱沱工社,我买网,淘宝生鲜,本来生活网,顺丰优选,京东生鲜,甫田网,1号生鲜,菜管家,天猫喵生鲜,许鲜,一米鲜,多点,五百家,三只松鼠,爱鲜蜂,优菜网,新味,绵绵生活,美味七七,踏歌,优果网,每日优鲜,青年菜君,苏宁易购生鲜,亚马逊生鲜馆,21cake,蔬客配达,拼好货,维农,菜到家,鲜直达,买菜网,小农女,优鲜码头,缤果,链农,壹家美食荟,U掌柜,两鲜,宋小菜,村村通,赶街网生鲜等。虽然有3000家生鲜电商,盈利不到1%,但上述的电商估值总和已经远超生鲜电商年交易额。
生鲜电商区域趋于竞争化,模式呈现多样化,生鲜农产品、半成品、成品模式以及与食谱美食分享和上门厨房服务结合的都有呈现。进口、有机、绿色,基地直供等成为标榜的标签。